Friday, April 26, 2013

創業如何學? --Mr. Jamie訪談記錄 (三)

 記錄:謝宇程、蔡宛玲

(網路)創業者所需的特質、能力,如何學習準備?

    年輕人想創業,必須進入產業,學習實務的方方面面,至少磨練3-5年,累積一定的經驗。因為學習時間不短,需要考量是否有足夠的本錢自行摸索。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去別人的公司練功,讓公司替你「繳學費」,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    公司規模對創業的練功也有影響,在大公司裡分工較細,每個員工接觸到的東西有限,可能無法學到創業需要的全面能力;在小公司因通常需要身兼多職,相對可以接觸到公司營運較多的面向,比較有可能鍛練到創業所需具備的功夫。

(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)

    舉例而言,在一個大飯店裡當服務生,對企業經營能學習的有限;反而,若在一家小型日本料理店鋪當學徒,就很快會接觸到所有餐廳的實務工作(包括烹調、採買、服務、帳務、菜單…)。後者的經驗,對日後要創業,也就更有價值。

    Jamie認為創業是一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,所以不鼓勵為了只因為覺得創業很酷而走上這條路。創業成功者大多為了某個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苦惱不已,為了解決一個心頭上的大問題(burning problem)而找到的使命感,是一個比較好的創業起點。

    另外,年輕的時候遭遇挫折,必須要證明自己的人,較能夠長期抗戰,能咬牙撐過難關,不被創業中的死亡之谷打敗,通常也會是比較好的創業者;所謂「千金難買少年窮」便是這個道理。

    在網路創業的部分,最好具備足夠的軟硬體能力,所以工程背景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優勢。但作為創業者,優秀的領導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同樣不可或缺,他觀察到這樣的特質在法商背景的畢業生身上通常比較明顯。兩種能力兼具的人很難找到,所以不同類型與專業的學生,在創業中都有發揮的空間。

   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身為創投者的觀察,Jamie認為創業的學習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。第一階段因為缺乏經驗,且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不夠充足,前一年到三年的時間會處於「無知的樂觀」狀態。直到市場戳破夢幻的泡泡,便進入「有知的悲觀」階段。

(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) 
    因渴求知識和技能(hungry enough),自然會用盡方法學習和進步,此時的學習心態從被動轉為主動,變得更謙虛積極。經過足夠的嘗試,累積一定經驗後,就進入第三階段「有知的樂觀」,在市場上能夠慢慢地找到可鑽立足的策略,也有能力穩健地執行達成。

    提到在學生可以做些什麼準備,Jamie的回答很有趣:「實習、實習、實習!」透過打工和實習,學生比較有機會早一點突破「無知樂觀」的階段。至於如何選擇實習的公司,他建議大學生挑人、挑主管,不要挑公司,因為在大公司實習可以美化履歷,但跟對人才會學到東西,增強實力。好奇地請教Jamie怎麼挑主管,「很簡單呀,面試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對方太強了,一定要變成他,那就想辦法去那裡實習吧!」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