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uly 18, 2013

用更廣的思維看高中教學 -- 建國高中黃春木老師談話記錄 (二)

謝宇程:在這樣的思維下,建中的課程,現在有哪些真實的變革? 

黃春木老師:

   建中在2011年九月開始策劃這一波的課程創新,2013年九月即將正式推出。過程中是非常用心而認真的,開了大大小小會議不下五十次。因為有這樣的準備,我們能依照「教育實驗辦法」向台北市教育局取得許可,從102至105學年,進行全校規模的課程實驗,可以不受課綱所限,甚至可以調整必修課。在正常的基礎課程之外,我們設立了四種課程,強化學生的學習。

   第一種是「精熟教學」,可以幫助在課程學習程度較落後的學生,從高一下就開始進行,主要課目包括英數理化。

   第二種是「精進課程」,針對學生的專長科目提供加廣、加深的課程內容。

   第三種是「榮譽課程」,學生要通過申請才能修。這類課程,可能由大學教授來高中開課,或讓學生至大學上課,也有可能是高中老師來上課,但是內容及教法經過大學認證。目前規劃開設的除了一些原本高中的學科之外,還會加上哲學課程。

   第四種是「發展課程」,也是建中課程創新實驗幅度最大的部分。我們開放學生,三年之中至少有八學分可以是真正「選修」,今年九月即將入學的新生,將有12門課可以選擇,學生將跑班換教室上課。同時,我們鼓勵教師跨領域合作,提出發展課程的計畫。目前成形的課程舉例如下:

1.    仿生創意設計思考:由美術、生物老師、社學領域老師共同開課,探討生物結構的原理,分析與評估和環境、社會的關係,並運用在設計上。
2.    學術型基礎表達與寫作:由國文、社學領域老師合作,訓練學生蒐集資料,以及摘要、分析、批判而彙整具有意義脈絡的資訊的能力,最後還能夠撰寫結構邏輯分明的文件,並以投影片方式上台進行口語報告。
3.    綠色能源:物理、化學、地科、社學領域老師合開。
4.    永續餐桌:由家政、自然領域、社學領域老師合作,探討什麼樣的食物生產製造對環境能達成真正的友善。

   這些課程,除了我們內部會慎重確保品質之外,我們還和台大師培中心合作,請他們擔任外部評鑑單位,確保課程品質。

藝術和科學為何不能一起教?
(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)

謝宇程:一個教師要能了解大環境下的需求,依此獨立發展課程,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育,現在教師之間的經驗傳承情況如何呢? 

黃春木老師:

   目前,台灣公立教育體系中,教師傳承經驗的機制,可謂完全沒有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

   先舉中國大陸的情況作為一個例子。中國大陸會透過評鑑,將資深優秀教師列為特級教師,除了薪資不同外,也負擔不同的專業任務。特級教師的主要責任除了教學生之外,更重要的是輔導與帶領資淺教師,進行教學領導,傳承教學經驗。如果這樣的制度妥善運用,將可以保存和累積許多資深教師的智慧。

   在台灣目前沒有類似的制度,從二十多歲當教師,一直到六十多歲退休,一個教師,除非走上行政體系,否則他的專業任務是完全一樣的,就是課堂教學。我們沒有給資深教師經驗傳承、領導示範的使命及機會,這非常可惜,尤其是那些在能力、思維、心態上足為模範的教師們。一個具有創意與競爭力的學校,應該要著重「中間領導人」的配置。以現在學校革新的理想來看,介於行政與教師之間的重要專業工作,應該包括:教學領導(含同儕教練)、課程領導、行動研究等,就制度面來看,這些工作目前幾乎是落空的。欠缺制度提供的平台,許多優秀教師的能力難以發揮,或無以為繼。

   以建中為例,不少教師,面對能力十分優秀的學生,多年以來,會對教學更廣的意義及可能性有所體會,他們的思維非常值得傳承。而且,不少教師,不但有意願在校內傳承,也樂意到較偏鄉的地方分享,將他們的經驗與智慧轉化,貢獻在這些最需要優秀師資的地方,讓學校整體的專業服務品質大幅提升。這樣的機制不存在,真的是整體社會的損失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