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15, 2013

大學,然後呢 之 -- 科系、專業、能力

   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,我要很負責任地告訴讀者們,這本書中有什麼、沒有什麼,這本書能告訴你什麼、不能告訴你什麼,這本書是什麼、不是什麼。 

本書不是什麼

這本書不是要告訴讀者,
讀什麼科系比較好就業、賺比較多錢
    這本書是不是科系介紹書? 不是的,全台灣大學科系,有數千個;一個系寫一頁,也要上千頁,就算寫得完,那樣的流水帳資料恐怕也沒人看。

    這本書是不是要告訴讀者,讀什麼科系較好、會發達、比較好就業、賺比較多錢? 大致上也不是。我萬分認為,易就業、賺大錢,不是選科系唯一的因素,甚至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要是進入合適的領域,冷門職業也可能出頭天;若是進入不合適的領域,熱門領域也有失敗者。

    本書也不會將矛頭指向誰。無意廉價地感嘆社會病了、政府錯了,制度壞了,總統瞎了。也無意衝動地謾罵學生懶散、家長昏昧、教授自私、學校無良…。其實,任何的現實,都不是「誰的錯」這麼簡單,也不是責罵誰就可以改善。

    本書希望做的事情,不是提供統計的、數字的、資料性質的訊息,例如平均薪資、就業行業比例,這些資料每年變動,而且網路上就有,當然不值得讀者買一本書來看。而且,選擇專業領域,對許多人而言,也絕對不僅是收入高低的比較。工作和愛情,是人們生活的兩大重心,而且同樣複雜。選擇適合的專業領域,絕對需要考量價值、工作內涵、個人志趣這些因子。

    本書不會幫讀者作個五分鐘的測驗,測驗結束後就告訴你應該讀哪個科系。任何測驗是看到你現在所有的,所知道的;但是對一個高中生、大學生而言,最許多重要的事,你還沒有,還不知道。本書不想討論你以為重要的事;本書要討論的,是某些事,你還不知道它多重要。

    本書希望提供的,是統計、數字、資料之外的眼光與視野。 

專業、科系、能力

    首先,本書要討論專業這回事。在選擇科系前,或包括就讀大學之後,最重要的課題,乃是找尋你未來的專業。本書將說明「專業」的重要性,以及為什麼,它應該成為你選擇科系、在大學中學習的主要思維之一 -- 如果不是最重要的思維。本文會說明,職位、職業、產業,為什麼不是個好的思考方針? 專業的意義是什麼? 專業的找尋為什麼這麼地重要,為什麼最好從大學開始?

    其次,本書要說明科系這回事,尤其,科系和專業之間的關系。有些科系和特定專業的關係近,有些關系遠,有些缺乏特定關係 -- 其中有優劣之別嗎? 選某一邊一定比較好,另一邊一定比較不好嗎? 如何利用科系的資源,如何迴避它的限制,在大學期間找尋自己的專業之路? 如果自己在專業色彩強的科系,卻沒有興趣,怎麼辦? 如果自己在缺乏專業色彩的科系,茫然沒有目標,怎麼辦?

    第三,本書要討論能力這回事,尤其,是能力與科系、專業之間的關係。在大學畢業前,如何儘可能地貯存好能力,為自己走上專業者之路打一些基礎? 就讀與專業領域關連緊密的科系,也許便於「就業」,但距成為「專業者」,還需要做什麼? 就讀缺乏明確專業領域的科系,又該如何做,才是時間較好的安排? 選擇了與科系只有間接關聯的科系,在累積能力上,又有哪些該做的事?

    思考,總是一連串提問和回答的過程。要作有價值的思考,一半決定於問題,一半決定於回答。問題對了,答案不一定對,但有漸漸修正與接近完善的空間。問題是沒有價值的,答案對了也沒有用。

現在、必定、每個人?
如果有人說,依照一些運算,
就可以告訴你未來的正確方向,
請不要相信他 -- 也許可以報警。
    這本書是要和讀者一起思考大學。而且尤其重要的是,問出合適的問題、被忽略的問題、關於長遠最重要的問題。這本書也會嘗試提供答案,但是,有很多答案,總是要讀者自己去找尋。我無法告訴讀者答案的部分,會儘量提供,該怎麼想、有什麼資源。

    我相信學習,就像其他的任何事情,慎重地選擇,勝於任意碰運氣。我也相信學習的方式應該要規劃,不應總在後見之明時才後悔莫及。我相信大學階段的選擇,不能只靠科系名稱就驟下判斷,不能在繳交填寫學校申請文件時才開台調查。我也相信大學的學習中,學生應該成為自己的嚮導,可以有更高的主控權,也不該因為缺乏教師關切督促,就陷入茫然或迷失。

    在這本書之中,有沒有什麼只有諾貝爾獎得主才能懂的,沒有什麼要花幾億元才做得出來的實驗。有一些事,也許很多人到三四十歲也會多少理解,比較多重點放在哪些問題重要,而不是提供明確答案,有一些事,只能舉出別人的經驗與例子,並不能證明「一定要如何」「怎樣就是對」。本書要看學習,真切在人生中的樣子,而人生太多的事,確實是這麼可變,這麼多樣。人生本來就該像藝術品,而不是化學配方、生產拼裝線。

    但這,就是本書的價值。提出重要的問題,讓讀者們及早思索。哪些問題不是最值得在乎的,哪些思維在社會很主流但其實是狹隘的 -- 早點知道,很重要。讓讀者從18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(也許可以更早),而不是28歲、或是38歲,讓你年輕的歲月能做出更有效益的努力,這就是本書的價值。

    回到這篇文章一開始的提問 -- 這本書中有什麼:這本書中有一個人,陪你一起思考,這個時代這個世局,該如何在大學中學習。

No comments: